小程序内容付费模式

相较于App来看,小程序在微信的社交、内容生态下更易于增值服务价值的发挥,知识付费、社区服务、付费会员体系等互联网增值服务形态都可以在小程序中得以实现。

头部大号纷纷入局知识付费领域,小程序+知识付费是否可行?

“知识付费”这个词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2016年年初开始到现在,用户的态度从最初的抗拒、厌恶,到慢慢默认、接受、认同。小程序+知识付费小程序示例页面

互联网将庞杂的知识推到大众面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学习,讲究全面、深入,从理论到实践有着较远的距离;与此相比,某些特定领域,给出简单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学习,似乎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更受欢迎。

随着手工、美妆、育儿等各种知识门类的兴起,专家的定义也在改变,越来越多垂直领域也纷纷出现KOL。而付费,则意味着内容供给者对购买者的承诺,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筛选可靠信息的有效机制。

互联网也在改写知识本身的定义、边界与形态。“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李天田曾表示,“得到”希望在知识付费产品里做两种知识—存量知识与增量知识,前者对标的是传统出版业,后者则瞄准信息浪潮中来不及成书的“知识”,做到第一时间同步给用户。

“高频、日更、小额、碎片”,已成为时间单位里最高浓度知识配方的共性。

1.KOL踏入“知识付费”领域

知识付费领域还有许多类似吴声、吴晓波、Keso等内容、行业领域的KOL(还有半路退出的papi酱),而原有的社交平台也纷纷新增知识付费版块,各种可以内容变现的平台崛起,如知乎Live

、微博问答、插座学院、馒头商学院、千聊、分答、悟空问答、喜马拉雅FM等。

此外,微信公众号的头部大号之一“咪蒙”也宣布正式与喜马拉雅FM合作,推出课程《咪蒙教你月薪5万》,课程上线后31分钟,就售出整整10000份。迷蒙公众号推广截图,

但你可能发现了,上文列举了这么多知识付费的平台例子,微信并没有参与其中。就连在公众号起家的“咪蒙”也是与喜马拉雅FM合作。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容流量平台之一,微信既不参与内容生产,也不参与内容分发。

2.小程序是否能实现知识付费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内容生产这个环节。根据微信2017年7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

微信拥有如此天然的流量优势,公众号的内容量也只多不少,小程序的出现更是赋予了公众号变现的能力。

乍一看,知识付费在微信体系内形成闭环并不是大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公众号通过小程序电商的方式变现,但小程序在知识付费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动作和声音。

而且在之前的小程序《代码审核指引》中,小程序未通过审核原因涉及的类型中,明确指出包含“游戏、虚拟支付”两大类,据此前36氪消息,这是一种师承苹果App Store的设置,在苹果iOS系统下,App内各类虚拟数字产品,比如电子书、在线音乐、充值类虚拟货币、游戏直播中道具、会员类产品、微信表情等都需要走IAP(in—App Purchase应用内购买)渠道,开发者收入的30%会直接被苹果抽走,微信显然效仿了苹果这套生态法则,将小程序内的虚拟产品服务进行了区分。

当然,在外界看来,小程序之所以不开放虚拟物品购买功能也是因为微信受限于App Store这套内购系统,在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就勒令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走内购渠道,而不是微信自己的支付系统,微信为此在iOS端下架了赞赏模块。自己的功能模块尚且如此,微信体系下的小程序就更不能造次了。

而在2017年10月左右,微信却也悄悄为部分小程序开放了虚拟物品购买的功能。十点读书、知乎live等小程序已经上线了内购。

如果小程序虚拟商品内购最终全面开放,那么此前变现无门的小程序生态将会迎来巨变。小程序的优点是可以在微信聊天体系内攫取大量流量,而痛点在于人们用完即走,流量无从转化,引入虚拟商品的付费内购无疑会缩短流量转化的路径,尽管长远的流量依然没有一个稳定的保证,但是达成现实现刻的交易已经足以支撑起一个很好的流水。

3.知识付费玩家将以品控决胜负

如果小程序正式开放虚拟物品购买功能,从流量上看是十分可观的,但从内容角度出发,目前真正的优质媒体和自媒体仍然有限,所产生的、可供流通的优质内容自然也有限。

而所谓的“优质内容”也是不同文化层面的用户主观的界定。传统媒体入驻新型平台后,自然也需要流量,但传统媒体数量有限、定位局限,不可能满足用户消费自己碎片化时间的海量需求。

自媒体数量庞大,但内容生产能力参差不齐,大多从情感、鸡汤、八卦、猎奇等维度去触碰用户痛点,从而带来流量。无论是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还是快手,核心流量都围绕这几个领域的内容范畴。

而微信在内容把控方面一直持严肃、严谨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公众号内容,还是小程序内容都同等对待。

若可以在小程序里实现虚拟物品购买,那届时的知识付费玩家将以品控决胜负。只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才能在几千万的内容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这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鞭策与激励。




(本文内容及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