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电商和社交电商阐释

近年来,去中心化信息平台大热,获得相当可观的流量。与此同时,在这些平台的冲击下,传统的纸媒、媒体的权威性和地位越来越低。

传统行业的媒体人积极谋求新的出路,于是出现了各种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的大KOL(Key Opinion Leader,即关键意见领袖),也出现了类似“一 条”“二更”等内容输出平台和机构,

每一个KOL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只要用内容稍加“安利”,便能激起粉丝的购买欲。“内容电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占领了时尚的风口,这是内容KOL电商化。

有人开始接广告,有人开始尝试电商变现,化粉丝力量为源源不断的购买力。既没有广告嫌疑,也摸到了一条能持续变现又不伤害粉丝黏性的路。比如年糕妈妈、同道大叔、一条、公路商店等,都有了自己的商城。其中,一直输出生活美学价值观的微信大号“一条”也打造了“一条生活馆”小程序。在此之前,一条已经上线了“一条生活馆”H5商城和App商城。

当然,除了“内容电商化”以外,也掀起了“电商内容化”浪潮。如今,传统电商的互联网红利已经是吃剩的蛋糕渣,流量成本陡增,不少传统电商商家纷纷望洋兴叹。看到KOL电商变现展现的效率后,各大电商平台开始纷纷加大内容占比。

例如,淘宝首页的内容板块(头条、有好货、必买清单等)已经占到70%以上的比重,如图7—3所示。而且淘宝首页商的内容板块还在持续增加,京东也紧随其后,大张旗鼓地在各处招揽KOL写手、网红主播、视频达人。这正是电商内容化的体现。

抢占用户时间就是抢占资源,电商平台里用户从只有“买”的属性到现在要变成“逛+买”。

有了内容的加持后,虽然目前行业中没有具体明确的数据供参考,但从阿里系不断加大内容占比,不断联合各种MCN平台和KOL增加内容产出可以看出,用户的停留时间和购买效率只增不减。

相对于中心化电商来说,微信流量相对分散且更具场景化,而社交流量更具有信任经济的特点,那么在基于信任的巨大社交流量下,小程序与交易相结合,去中心化电商将迎来高速增长,“社交电商”就是另一个爆发点。

例如,拼多多就是一家专注于C2B拼团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团,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优质商品。其中通过沟通分享形成的社交理念,形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这种方式在传统电商红利枯竭的情况下,拼多多App依旧实现一年用户增长过亿。

当拼多多这样的社交电商平台遇上微信时,比App势头更足的拼多多小程序出现了。拼多多小程序半年获客1亿,比App的速度翻了一倍。在1月14日的微信公开课演讲中,拼多多CTO陈磊分享了拼多多小程序的一些情况:上线2个月DAU过百万,去年“双十一”DAU近千万,半年累计过亿的访问用户。

陈磊特别提到,虽然小程序普遍留存较差,但如果优化每个流程细节,小程序也能自我造血,形成流量回流。他认为,由于小程序易于分享,且功能迭代愈加成熟,因此通过小程序做出一个拼多多的时间会比两年更短。




(本文内容及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