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场景增量:创造用户价值的基础
用户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用户价值,基础就是空谈。但对于小程序来说,用户价值早已不是简单的“是否有价值”,而是“价值能否超越公众号或者APP"。换句话说就是,相较于现有的产品形态来说,其增量价值是否充足。
关于小程序的增量价值,腾讯官方对其的解释有三点,具体分析如下:
1、更纯粹
服务就是服务,用户不需要下载或者关注就能使用,无须像APP样耗费储存空间下载,也无须像公众号一样忍受关注之后频来的营销骚扰。
2、更流畅
相较于网站、H5原始体验来说,小程序的加载、呈现、交互更加流畅。再加上账号体系较为完备,相较于APP来说其注册登录也会更加顺畅。
3、更易得
对于用户来说,所有的小程序都触手可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产品形态定义与实际成品的角度来看,微信小程序的纯粹性与流畅性问题不大,但第三点却有待考虑。其关键原因在于,微信小程序是否能实现易得不只依赖于产品形态,还依赖于产品发布之后的运营,即人们能否在短时间内看到可观、合理的场景增量,能否看到“触手可及”的实现趋势。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认定小程序能朝更多的应用场景渗透,其渗透力能超越公众号和APP,其价值增量能为一个全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有基础”能否成立的核心在于增量场景是否充足。从理论层面来说,小程序的增量场景至少包括三大类。
◆协作场景
假如现在有一个表格需要微信群里的几个成员一起来填写,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哪些?
1、在微信群里发布一个链接,让群成员点击去填写;
2、借助石墨协作,但很多成员不知该如何使用,需要再增加一个教学程序;
3、让有填写意向的群成员下载钉钉等办公软件,在钉钉里面建群、拉人、审核,再让他们填写,等等。
以上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过程都非常烦琐。因此,在当前的产品形态下,受用户认知缺乏、地域或者产品互通限制的影响,要做好微信内的协作场景非常困难。
但微信小程序则不然,受三大特性的影响,小程序处理场景时的优势非常明显:
1、以微信框架为基础,闭环体验能实现畅通无阻;
2、协作人在群里,无须迁移;
3、能对小程序内页进行分享,直接定位,促使协作教育成本得以有效减少。
另外,协作场景不仅存在于办公领域,还存在于生活领域和社交领域。例如,某公司针对某项新业务组建一个新团队,团队成员可以构建个微信群,在群里签到,发布任务、完成任务等。再如,构建线下沙龙微信群,群成员可在里面分享名片,自动匹配关键词,将业务相近之人撮合在一起,推动其进行深入交流,等等。
上述活动都属于协作。在用户手机中,这种生活群、社交群的数量非常多,相应的场景也非常多。事实上,有一些官方插件,如AA收款、微信红包、共享位置等都是非常优质的协作小程序。
◆长时场景
如果用户需要在微信中花费较长时间处理一件事情,如阅读一篇文章或者审阅一份PPT等,这时微信消息却响个不停。这些消息可能来自于朋友私聊,也有可能来自于工作群,还有可能是红包提醒。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会在“停止工作,查看消息”与“继续工作,放任消息提醒”之间犹豫不决,选择前者有可能只是某个微商群发的广告,看完之后还要从头开始工作;选择后者则有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消息或者是大红包。
事实上,这种长时场景是微信的一个漏洞。其原因在于,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本身就不具备多开窗口的特性。但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微信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聊天窗口置顶,根据需要随时切换。
这个解决方案的应用较为局限,没有对公众号、文件预览等开放。但现阶段;微信小程序的出现突破了这一局限,对该功能进行了全量标配,激发了很多长时场景的活力,用户可以在微信中听电台、读文章、看视频等。但目前,小程序支持的置顶位只有一个,窗口多开方案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互联场景
一般来看,优质的互联场景在公众号或者APP中非常少见,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非公众号的粗暴互推与APP的分享跳转莫属。这种场景在小程序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在于:公众号和APP的入口主要集中在线上,小程序的入口汇聚在线下,线下场景中的二维码越来越多,其衍生出来的互联也越来越多。
例如,物理关系上的互联,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电视上扫出来一个小米盒子一样的小程序,挑选想要播放的视频;行为逻辑上的互联,用户在医院做完检查走到诊室门口的时候可以扫描出来一个小程序,将检查报告单邮寄到家,填写完毕后还可以切换到滴滴出行小程序,来选择是否叫车回家;地理位置上的互联,指的就是附近的、触手可及的小程序,有的时候甚至无须用手,只要距离够近就能触及得到。
这种增量场景的数量非常多,有些场景早已被开发者开发了出来。借助众包模式,小程序“更易得”这个价值很快就能实现。正因为如此,小程序生态可以与APP、百度直达号相区别,将“有基础”提前落地。
(本文内容及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