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去中心化:社交流量的商业变现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必然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小程序同样如此。作为种“比网站体验更优质,比AP使用更便捷”的新应用模式,微信小程序可以看作是APP与公众号的结合升华,在具备两者优点的同时又解决了用户在使用APP或公众号过程中的痛点。
因此,2017年1月9日小程序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各方眼球和热议,甚至很多人认为小程序的诞生意味着新一轮商业变革的到来,意味着APP时代开始走向落幕。通过小程序示例以及之前内测时企业品牌开发的小程序应用体验,可以发现小程序确实满足了人们的去中心化诉求——用户需要时触手可及,不需要时便不会出现。这也是小程序坚持的“应用无处不在、用完即走”的理念。
具体来看,小程序的去中心化定位主要表现为:
1、入口的去中心化。微信平台中并没有特定的小程序入口和推送中心,用户需要小程序服务时,可以通过线下扫描二维码或者在微信系统中通过精准搜索的方式进入。如此,小程序入口便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形式,用户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小程序入口。
2、应用体验的去中心化。小程序不仅在入口方式上表现为去中心化,在具体的应用体验上也同样如此。当用户搜索过或使用过某个小程序时,这个小程序便会出现在相应的列表中,即在微信系统上拥有了个应用入口。不过,这一入口并不需要下载、安装、卸载,而是可以“用完即走”,从而为用户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体验。
3、应用本身的去中心化。小程序本质上也是一个APP,只不过与以往的品牌APP客户端相比,其APP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应用,即只保留各品牌最核心的产品或服务,将其他的多元化功能去除,以此大幅提高用户效率。从这一角度而言,小程序对凸显、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有着重要作用。
小程序的出现有着客观的现实商业诉求:众多APP客户端的流量争夺越发激烈,商家或品牌需要拓展新的流量获取方式和渠道,特别是对于中低频AP更是如此;同时,微信公众号或服务号只能进行内容分享和推送,但在流量变现方面却无能为力。基于此,小程序对两者进行了融合升华,通过社交与商业的融合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价值想象空间。
从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的竞争态势来看,互联网商业竞争就是流量、社交和支付三方面的比拼。目前已经形成了百度基于搜索、阿里基于电商、腾讯以微信和QQ为支撑的社交生态格局。同时,正如阿里借助2016年春晚的红包营销策略渗透到腾讯的主要领域社交一样,微信也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打开了阿里主导的移动支付市场。三大巨头之间的业务渗透与争夺从未停止,最终都是想实现流量、社交与支付的全方位布局。
就微信而言,多年积累使其拥有了超过8亿用户的庞大流量,再加上对支付市场的成功布局,如何实现商业化便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不过,微信的定位一直都是社交生态平台,缺乏有效的商业路径和场景。
微信以往的商业化路径主要是打广告或与商家合作开发专门的微信人口,但与微信的社交用户规模相比,这些商业动作便显得有些“小打小闹”,很难真正发挥出微信的用户资源优势,将流量红利转化为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当前的公众号、订阅号、企业服务号等也更多的是聚合流量,同样难以将庞大的用户资源转化成商业优势。
小程序则有效解决了微信的商业化痛点。小程序应用能够将微信平台庞大的用户资源有效导流到商业化场景中,从而帮助微信突破社交束缚,打通社交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实现商业化的战略目标。
可以预见的是,借助小程序服务,微信将真正发挥出自身在社交用户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通过社交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的贯通为自身的商业化发展、品牌营销和企业的价值创造拓展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以商业化为动机和归旨的,小程序应用也是如此。虽然从当前来看小程序是一个基于云端数据搭建的开放性的服务入口,具有无须下载、用完即走的优势,但随着其不断发展成熟,商业化也将成为必然诉求。
总体来看,微信小程序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为:
★是新经济时代打通社交生态圈和商业生态圈的必然路径,有利于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连接融合,帮助商家构建一体化的多渠道模式,推动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成长和成熟。
★进一步加剧移动端的流量竟争,推动异常火爆的APP市场走向成熟理性,实现优化升级;甚至,随着小程序的不断成熟优化,由乔布斯开创的APP时代将逐渐走向落幕。
★打破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的垄断地位,推进线上渠道进入快速变革阶段,并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与交互导引,为新经济时代的渠道创新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内容及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