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之争:小程序背后的BAT战争

目前,微信端的用户流量具有高频、强社交、高黏性的显著特征,其“天花板”在于信息过载。根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9月,微信日均登录用户高达7.68亿,同比增长35%,其中,有超过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达到90分钟以上。与同为社交产品的Facebook、 Twitter、微博相比,微信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发送消息数量等与用户黏性相关的指标同样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微信公众号总规模已达千万级别,日均群发消息数量达到70万条,由信息过载而导致的用户注意力分散及体验下降是微信目前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

微信小程序则能够从线上及线下场景获取那些低频的中长尾流量相对于HM5而言,微信小程序的用户界面更为精简,和原生APP相比,用户不需要下载安装,能够支持在线支付,对于传统原生APP中的低频中长尾用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借助于微信小程序,那些线下的独立于微信系统外的生活化服务、店铺消费等长尾碎片化需求有望被微信整合,从而帮助微信获取线下的移动化和碎片化流量。

目前,微信官方已经公布了10多个类别的上百种小程序应用,对标原生APP用户规模达到100万以上,很有可能将引发APP行业的新一轮洗牌。由第三方平台知晓程序公布的数据显示,小程序演示案例涉及了物流、交通、金融、教育、富媒体、生活服务等10多个领域,在流量整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长期来看,微信小程序更侧重于线下场景中海量的碎片化流量。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线上获客成本大幅度增长,用户专注度不断下降,未来的应用程序将会实现看见即所得,而微信小程序能够将线下场景中的消费、娱乐、本地化生活等进行高度整合,在基于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的支撑下,打造出一个用户生活场景的闭环生态系统。

微信小程序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是要将自身变为连接线上与线下的全场景流量统一入口。由于小程序没有应用商店、独立入口,它可能无法成为对流量进行集中分发的平台,单一小程序的流量会受到明显的限制,但这对于本身作为小程序入口及框架搭建者的微信而言,却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微信而言,微信小程序的价值不只是单纯地将流量进行集中并引导变现,而是将自身积累的优质用户流量向线下进行拓展,使微信成为一个集互动、传播、服务、支付于一体的涵盖用户线上和线下的综合场景。

显然,百度与阿里巴巴不会放任微信小程序形成如此大的闭环生态。在线下流量入口方面,阿里巴巴通过多方布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以支付为例,接入支付宝的线下门店数量要比接入微信的线下门店数量多。在资金往来、购物消费、金融理财等方面,支付宝明显领先于微信。

而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会造成BAT三巨头拼抢用户流量的强度和力度进一步加大。2014年,百度就上线了其轻应用产品,和目前的微信小程序类似的是,轻应用也不需要让用户下载安装,用户通过搜索获取自己需求的服务,而且百度为其提供支付支持。但由于百度没有微信这种亿级移动终端应用产品作为支撑,导致其未能成功发展壮大。

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宝本身就整合了滴滴、淘票票、飞猪旅行等诸多应用产品。被称为支付宝版微信小程序的“蚂蚁应用”正处于测试阶段,它以HTML等技术为支撑,将应用产品整合为离线资源包,大幅度缩短线上读取时间,从而与微信小程序进行竞争。



(本文内容及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