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服务号,小程序正在连接新场景

微信2016年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要做应用号;然后一直到2016年9月,备受关注的小程序(应用号、终于开始内测;而从内测到正式上线的几个月中,微信小程序提供的AP、后台功能等也在不断变化。

其实,拥有1000多人的微信团队,参与小程序项目的人员至少有二三十人,同时微信也有多年做公众平台的经验,因此,如果单纯地做一个应用号,可能只是一两个月的事情。然而,小程序从提出到正式上线却用了长达一年的时间,这其中固然有新生事物自我完善优化的考虑,但更多的却是微信团队对小程序定位的不断推演和变化。

◆接棒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上虽然也出现了招商银行、朝夕日历、助理来也、Yoi口语等优秀的服务号,但与繁荣成熟的订阅号相比,服务号生态十分滞后。例如,像一条、二更、新世相等公司,初期只是做了订阅号便获得了可观的投资;与之相比,人们很少能听到只做服务号就能获得丰厚融资的。此外,订阅号领域也衍生出了很多周边服务,如WeMledia已在新三板上市,新榜公司则聚合了规模庞大的订阅号数据。

订阅号是微信打造的一个新创业生态,整个生态被关注、被投资的总量是服务号远远无法媲美的。服务号则是微信模仿订阅号的运作路径,将内容以外的服务也整合到微信平台中,只不过最终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微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腾讯公司“连接一切”的战略图景,因此当服务号无法完成这一目标时,必然需要新的产品来承担这个使命,这即是小程序应用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接力服务号,完成对更多服务和场景的连接。

◆连接新场景

2016年9月小程序开始内测时,由于其提供的框架和AP所带来的程序体验远优于HTML5,因此当时业界就已出现了很多关于小程序是否会取代HML5和APP的讨论。不过这些讨论都脱离了具体的应用场景。

如果APP必然会被取代,那么这种替代也是由微信而非小程序完成,因为当前人们已经能够在微信平台中获得90%以上的常用服务,而不用单独下载安装一个APP。

不过,在2017年微信公开课中,张小龙又提到了两个小程序运用的场景:在公交站中扫描站牌二维码便可即时获取下一辆车的到站时间;在汽车站中扫描二维码即可直接购买车票,而不用再去排长队等候。张小龙特意举出的这两个应用场景,表明了小程序定位的变化一重心在线下,是对更多线下场景的高效连接。

●既替代服务号又连接新场景

一方面,从功能上看,使用小程序替代一些低频、用户使用体验不好的APP或服务号,对商家、微信平台和用户来说是一种共赢行为。另一方面,在战略层面,小程序不断连接更多的线下场景,也是对腾讯公司“连接一切”目标的推进。

因此,从小程序提出、内测到正式上线,不论是外界期待还是微信团队的思考与推演,小程序的定位都在不断变化,从当前来看,微信平台更希望通过小程序实现更多的线下场景连接。

在2014年11月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提出腾讯的战略目标是成为“连接一切”的互联网连接器,实现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人与物品的有效连接。之后微信的一系列动作都是以此为导向的。

1、人与人的连接:当前微信平台已聚合了8亿多的日常用户,几乎每个有智能手机的中国居民都被微信连接。

2、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过服务号和微信内置的服务,人们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获取阅读、购物、娱乐等诸多服务。

3、人与商业的连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连接服务,二是通过微信支付构建便捷、高效的线上支付手段。

4、人与物品的连接:这一点当前尚未实现,现实世界中仍有很多没有被电子化的物品,这成为腾讯实现“连接一切”战略图景的一大阻碍。




(本文内容及图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